穆宣名專訪|用聲音為角色注入生命:動漫詮釋職人
關鍵字:穆宣名、台灣配音員、角色配音、聲音表演、配音產業觀察、迪駿錄音室專訪
一、配音之路的起點:從喜歡到全職職人
Q:您是什麼契機開始接觸配音的?是一路走來就立志當配音員嗎?
從小接受國語文訓練,開啟了對聲音的興趣;大學想考政大廣電,無奈分數不夠,去唸了法律系。偶然的被高中社團朋友找去一起上了華視訓練班,才接觸到配音;當時對配音的了解,只有廣告配音,從沒想過角色背後替他們出聲的“真人”。是在對卡通、戲劇配音毫無認識的情況下,走進了配音這個行業。
深挖:成為專業配音員,中間有哪些讓您確定「我真的可以走這條路」的關鍵時刻?
當時只知道自己的聲音比較『特別』,可能比較大聲、比較能吸引人注意。但有我適合走這條路的時刻!在探索表演的過程中,參與過劇團的表演課,也有跟著劇團去全台巡演。聽著劇團大佬說:「一日站上舞台,終生愛上舞台。」但我一站上去……就知道,我真的不喜歡啊!於是就理解了,我喜歡聲音表演,那麼在麥克風背後就是最適合我的位置!
二、聲線風格與角色塑造
Q:您的聲線辨識度高,但又不侷限類型,您如何定義自己的聲音特質?
因為語速比較快,咬字比較清晰、顆粒感也比較明顯,所以我會定義我的聲音特質為『不好騙』。可以說言靈力量值偏高的那種!
Q:在角色創作上,您會怎麼準備與進入角色?
一面看著螢幕上的角色模樣(通常會有明確的形象),一面消化劇本上的台詞,分析出角色的潛台詞,就很可以進入角色,為他/她/它發聲。
深挖:您如何在不同類型角色之間切換?是否曾遇過「撞角色」或找不到聲音方向的時候?
一般配音工作會有原音參考,耳朵聽著原音、眼睛看著畫面上的角色,切換不至於太困難。原創類型的工作,就會有賴製作導演、聲音導演的帶領,角色設計、故事走向、情緒丟接,都可以幫助找到角色的聲音。
三、配音產業的觀察與感受
Q:您怎麼看待近年配音工作越來越多元的發展?
深挖:您認為未來的配音員,需要具備什麼與以往不同的能力?
我是樂見多元發展的!
我覺得未來的配音員會需要更多能力。像是我入行14年,以前卡通唱歌的不多,現在卡通不只唱,還比誰唱的曲風多元!即便是卡通,也不再是簡單旋律的兒歌,有饒舌、音樂劇、搖滾、流行歌……等等。雖然說因為科技發達,有一些功力可以靠科技的力量補足;但也會因為娛樂需求越來越高,不只要會配音,還要會配唱,我覺得以後可能還要會一點聲音工程呢!
四、給想入行的配音新手的建議
Q:如果有新手問您「我可以當配音員嗎?」,您會怎麼回答?
當然可以啊!怎麼會不可以!
但是我希望把「配音員」代換為「聲音表演」。因為配音還是會比較侷限在商業電視台的範疇,表演方式普遍也比較受限;但若是聲音表演,這樣的方向就更廣,能做的事也就更多、更自由。而且退萬步言,聲音表演不只是賺錢,學會了拿來運用,能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,情緒、感情更能如實地傳遞出去,這樣的溝通,就是一種表演啊!
深挖:您曾經懷疑過自己適不適合這條路嗎?是什麼讓您一直堅持下來?
我告訴自己:「只要這個市場還需要我,那我就應該還適合。」
接收到觀眾或是粉絲的支持是很大的力量。他們因為我聲演的作品感動、快樂、舒壓……等等,那我就會繼續努力。